学生服务
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生服务 > 心灵驿站 > 正文

这是第17篇心“勤”指南

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科普栏目,当我们谈学习时,我们谈些什么?我们谈学习动机、谈学习方法,甚至是谈脑科学与心理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研究成果……

但今天,我们不想和大家聊这些,结合实际生活,我们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。

正值综合素质测评时期,大家根据测评办法回顾上一学期的各种收获,包括学业成绩和课外素质成绩两个方面,而课外素质成绩又涵盖思想政治、社会实践、创新创业、文体素质、生活表现等多个方面,这种量化评价的初衷在于通过评估与激励,帮助大家实现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。

在现实中,大家也确实重视综合测评,参照这根指挥棒不断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,以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。但这其中不乏有人过分重视分数、排名,为了加分参加活动,为了排名频频“找分”,量化评价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,渐渐被其引申的工具理性所遮蔽。分数的重要性超过了学习的重要性,成功的意义代替了成长的价值。过分放大的分数背后,是缩小的人。

当然,我们也不是鼓吹大家完全“为爱发电”,付出努力取得的成果值得奖励;我们也明白现行制度下评奖评优、升学推免等仍以分数、排名为主要参考值,但造成上述偏差的,并不完全是量化评价制度本身,而且制定制度的人也在有意识地修正偏差,我们如何看待量化评价,是功利性、还是激励性,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采取什么行动以及行动的出发点。所以我们希望大家不要纯粹地被分数、排名裹挟,警惕陷入“分数至上”“无效内卷”的漩涡。

一个人的优秀并不是单项维度的高低,就像你们常说的“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”,学习的分量也不是分数和排名就可以完全撑起的,学习≠分数或排名。我们是学习的主体,不是被动接受的器皿,面对学习的态度不应该只有功能性,应该还有生态性,所谓生态性是允许或者说是欣赏和理解学习的差异性,而不是简单地拿一个效率最大化的标准来评价学习。请不要过分沉溺于GPA、综测等显性奖励中,要有意识地看到学习背后的隐性价值,比如拓宽眼界,比如认识自我,比如修养德行,要警惕成为一个彻底的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

也许你会说,排除学习的功能性,你找不到学习的乐趣,看不到学习的意义,这种无意义感、无力感仿佛时代病一样笼罩在我们身边。面对这种无力感,怎么破?人类学家项飙说,“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抵抗无力感”,这段文字刊登在《当代青年研究》2023年第6期,因为精华所以无法总结归纳,直接上原文,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。(项飙老师认为,“重建附近”可以帮助年轻人从现实中获取力量,具体查阅参考文献1)

回到“学习”本身,我们谈些什么?

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单纯地将学习与成绩、排名划等号,不要纯粹地被分数、名次裹挟从而“无效内卷”。

学习是广义的,不单单是课表上的科目;学习是流动的,它带给你的浸润总会在不经意间滋养着你。

所以请平和地看待学习,然后开始学习吧。

参考文献:

[1]“重建附件”: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?——人类学家项飙访谈(上、下),项飙、康岚,当代青年研究,2023年第5、6期;

[2]平庸的优秀:大学生量化评价中“分数至上”现象研究,胡艳婷,中国青年研究,2023年第12期。

上一篇: 心“勤”指南丨孤独,是一个人的狂欢吗?

下一篇: 心“勤”指南丨读完这几本,扶我起来,我还能学!

关闭